9.亞勒腓的兒子雅各,
亞勒腓的兒子雅各(英語:James, son of Alphaeus),耶穌十二門徒之一。
傳統上認為他即是小雅各。
他在新約中只被提及四次,每一次都出現在使徒名單里。
注意不要與另一位使徒,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弄混淆。
出生 c. 約公元前1世紀
加利利, 猶太省, 羅馬帝國
逝世 c. 公元62年
耶路撒冷, 猶太省, 羅馬帝國;
或者在埃及省
身份推測
關於雅各,福音上僅記載他是十二門徒之一,
又說他和耶穌有親戚的關係:
他有一兄弟,名叫若瑟,同是阿爾斐的兒子;
他的母親名叫瑪利亞,是聖母瑪利亞的「姊妹」。
因為「姊妹」和「兄弟」等詞,在希伯來語中含意頗廣,
雅各究竟屬於「主的兄弟」中的哪一等級,不得而知。
哲羅姆認為,阿爾斐的兒子雅各、公義者雅各伯、小雅各伯,三者都是同一個人的不同名稱,都是指十二門徒中的阿爾斐的兒子雅各伯。
哲羅姆認為,他是耶穌的堂兄弟,而不是同母兄弟。
學者詹姆斯·泰伯(James D. Tabor)認為,亞勒腓的兒子雅各,即是小雅各,也就是耶穌的兄弟雅各,公義者雅各。
亞勒腓(Alphaeus),是希伯來文名字革羅罷(chalaph)的希臘文譯名。
耶穌父親,約瑟的兄弟,也叫革羅罷。
根據猶太習俗,在約瑟死後,他的兄弟應該娶他的妻子馬利亞為妻。
因此,雅各與西門,可能是耶穌的同母異父兄弟。
教會傳統以及文獻記載
根據宗徒大事錄記載,聖雅各伯任耶路撒冷主教。
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職位。
耶穌復活後,一度顯現給他。
聖保祿歸化後,往耶路撒冷會晤宗徒,由聖伯多祿、聖雅各伯兩位宗徒接見。
伯多祿被黑落得逮捕,押在獄中,由天使救出,立即派人去通知雅各伯。
教會召開耶路撒冷會議,討論教外人歸化,應否行割禮。
先由伯多祿起立發言,發表意見。接著雅各伯作結論。
逝世
教會傳統上記載(由歐瑟伯根據海其西波的口述),雅各伯於公元62年在耶路撒冷被猶太人殺害。
具體故事為:
雅各伯聖德出眾,所以一般人都稱他為義人,不飲用酒類和其他烈性飲料,也戒吃任何有生命的物品。
他常跪地做長禱,為眾人祈禱,所以雙膝有厚繭,堅硬如同駱駝的皮一樣。
許多人都被雅各伯勸化,歸奉聖教。
耶路撒冷的領導人物中,領洗入教者也大有人在。
猶太教徒為了此事,很是不安,便於和雅各伯商議。
他們要求雅各伯約束眾人,叫大家不要相信耶穌為默西亞。
他們將雅各伯擁往聖殿的高頂上,要求他告訴眾人不要信仰基督教。
雅各伯站在聖殿高頂上,大聲高呼:「你們要我對耶穌發表一下意見,好的,我說:耶穌如今坐在天主聖父的右邊,日後要駕雲回到世上來。」
下面的人聽了,歡聲雷動,一致頌揚耶穌。
雅各伯接著高呼道:「賀三納達味之子!」
法利賽人和經師們彼此商議道:「我們該怎麼辦呢?雅各伯公然表示耶穌是天主,獲得眾人擁護。我們還是把他從聖殿頂上推下去,叫眾人知道我們的厲害。
大家見了懼怕,才會聽從我們。」
法利賽人和經師們便把雅各伯從聖殿頂上推了下去,可是他跌在地上,還沒有氣絕。
法利賽人又拿石頭向他投擲。
雅各伯嘆息跪地,祝頌上主說:「父啊,請你寬恕他們,因為他們不知道在做些什麼。」
有一個人拿起一根木棒,猛擊雅各伯的頭部,他倒在地上,氣絕身死。
另一種說法是雅各伯於在下埃及Ostrakine城傳教時被釘十字架而死。
作品
新約全集中,雅各伯書是被認為是聖雅各伯所寫。
宗徒聖雅各伯寫此信的動機,似乎是因為他聽到信友們當時處於道德墮落的可憐光景中,因為有人只著重於信德,而輕忽了善行,所以寫這信的目的,即是要糾正他們對道德的錯誤觀念,同時勸勉他們要勇敢忍受來自各方種種困苦災難。
這封書信雖是以相當流利的希臘文寫成的,但很顯然是屬於閃族的文學作品,因為和《智慧書》的風格很相接近,多對偶的句子和美妙的比喻,喜用具體的例證,尤其多引用舊約。
對作者本人來說,本書充分顯示出作者對拯救靈魂的熱誠,對窮人的同情,在信仰方面的堅定,在困苦災難中的喜樂。
關於寫作的時間,聖經學者尚未有定論。
有人見本書論及成義時,說明除需要信德外,還需要善行,因而主張本書寫於60至62年,即寫於《羅馬書》之後;
不過也有人以為本書寫於45至49年之間,即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之前,因為那時對成義的道理尚未發生爭論。
從本書內容來看,似乎後一說較為可取。
寫作地點可說是耶路撒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