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、繼續在加利利傳道

撒種的比喻

馬太福音

13
撒種的比喻
13:1 ( 可 4:1-9 路 8:4-8 )
當那一天,耶穌從房子裏出來,坐在海邊。
13:2 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,他只得上船坐下,眾人都站在岸上。
13:3 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,說:「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;
13:4 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吃盡了;
13:5 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,土既不深,發苗最快,
13:6 日頭出來一曬,因為沒有根,就枯乾了;
13:7 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長起來,把它擠住了;
13:8 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就結實,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
13:9 有耳 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

馬可福音

04
撒種的比喻
4:1 ( 太 13:1-9 路 8:4-8 )
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。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,他只得上船坐下。船在海裏,眾人都靠近海,站在岸上。
4:2 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。在教訓之間,對他們說:
4:3 「你們聽啊!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。
4:4 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吃盡了;
4:5 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,土既不深,發苗最快,
4:6 日頭出來一曬,因為沒有根,就枯乾了;
4:7 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長起來,把它 擠住了,就不結實;
4:8 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就發生長大,結實有三十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一百倍的」;
4:9 又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 

路加福音

撒種的比喻 
8:4 ( 太 13:1-9 可 4:1-9 )
當許多人聚集、又有人從各城裏出來見耶穌的時候,耶穌就用比喻說:
8:5 「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。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被人踐踏,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。
8:6 有落在磐石上的,一出來就枯乾了,因為得不著滋潤。
8:7 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一同生長,把它擠住了。
8:8 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生長起來,結實百倍。」耶穌說了這些話,就大聲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 

約翰福音(non)

馬太福音

13:1 當那一天,耶穌從房子裏出來,坐在海邊。
13:2 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,他只得上船坐下,眾人都站在岸上。
13:3 他用比喻對他們講許多道理,說:「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;
13:4 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吃盡了;
13:5 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,土既不深,發苗最快,
13:6 日頭出來一曬,因為沒有根,就枯乾了;
13:7 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長起來,把它擠住了;
13:8 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就結實,有一百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三十倍的。
13:9 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

馬可福音

4:1 耶穌又在海邊教訓人。有許多人到他那裏聚集,他只得上船坐下。船在海裏,眾人都靠近海,站在岸上。
4:2 耶穌就用比喻教訓他們許多道理。在教訓之間,對他們說:
4:3 「你們聽啊!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。
4:4 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飛鳥來吃盡了;
4:5 有落在土淺石頭地上的,土既不深,發苗最快,
4:6 日頭出來一曬,因為沒有根,就枯乾了;
4:7 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長起來,把它 擠住了,就不結實;
4:8 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就發生長大,結實有三十倍的,有六十倍的,有一百倍的」;
4:9 又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

路加福音

8:4 當許多人聚集、又有人從各城裏出來見耶穌的時候,耶穌就用比喻說:
8:5 「有一個撒種的出去撒種。撒的時候,有落在路旁的,被人踐踏,天上的飛鳥又來吃盡了。
8:6 有落在磐石上的,一出來就枯乾了,因為得不著滋潤。
8:7 有落在荊棘裏的,荊棘一同生長,把它擠住了。
8:8 又有落在好土裏的,生長起來,結實百倍。」耶穌說了這些話,就大聲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!」

思考

這是不是要彼得把船開到水深之處那一次?

有耳可聽便應當聽

在不動產行業中,只有三個因素能夠真正決定一個房地產的價值。
第一個因素是地點,第二個因素是地點,第三個因素也是地點。
所以最重要的就是地點,地點,還是地點。

有人說一個牧師在講道的時候,最重要的三件事:就是比喻,比喻,還是比喻。
我們都會試著用比喻來簡化或澄清我們要表達的意思,讓人們能更容易聽懂我們要講的東西,耶穌使用比喻的時候也是有這樣的目的。
不過,祂還有另一個目的。而且這個目的是有點難懂的,有時甚至會把我們嚇一跳,這會讓有些人感到不滿。

我們來看馬可福音第四章,耶穌剛講完那個很有名的撒種的比喻,祂講完那個比喻之後,說: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。」
怎麼會有講員在講完故事之後說這句話呢?
如果我在講道的時候講了一個比喻,我會不會在講完比喻之後對你們說: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?
我們都十分清楚在場的每個人都有兩個耳朵,當然可能有人是聽不見的,可能聽力有受損,但是通常大部分坐在台下聽講道的人,都是能夠正常聽見聲音的才對,那耶穌為什麼說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?」。
祂很明顯並不是在講說你的耳朵能不能聽見聲音,祂講的是,你能不能真正聽見、明白並且接受這些真理,不只是聽見祂講話的聲音,還要能夠理解,能夠接受。

事實上,在希臘文當中所謂的聽,有個奇怪的地方。
希臘文的聽就是“akouo”,這個動詞就是英文「音質」一詞的來源;
而希臘文的順服則是“hupakouo”,它的字首“hupa”,就是英文單詞「超越」和「超級」的來源。
這很有趣。也就是說在希臘文中,聽見是一回事,順服你所聽見的,則是另一回事。順服你所聽見的,就是「真聽見」,或者說「超級聽見」,「超聽見」。

所以耶穌講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」這句話,基本上的意思就是說,祂知道當時在場聽祂說話的人,有些其實是沒有真正在聽的,他們並沒有真正明白或接受耶穌講的道。
所以耶穌把聽眾區分為有聽見的,和沒有聽見的。馬可福音第四章這段奇怪的內容,後面有進一步的解釋,耶穌說「有耳可聽的,就應當聽」之後跟隨耶穌的人和十二個門徒私下問祂這比喻的意思。
耶穌對他們說:「上帝國的奧祕只叫你們知道,若是對外人講,凡事就用比喻。」
這樣是為了,叫他們看是看見,卻不曉得,聽是聽見,卻不明白,恐怕他們回轉過來,就得赦免。

這是甚麼意思?
這是不是說,面對那些有耳可聽的人,耶穌用的這個比喻能夠幫助他們,更進一步理解祂的教導,至於那些沒有耳可聽的人,這個比喻就變成是一種隱藏了?
其實這個比喻並不單只是要讓聽眾能夠聽懂,同時也是要讓部分的聽眾聽不懂,因為上帝並沒有要讓他們明白天國的奧秘,這聽起來很刺耳,對吧?
耶穌來到世上,幫助上帝的百姓,也就是有耳能聽的人,幫助他們了解真理,同時也來審判那些不想聽真理的人。

我們在墮落的處境中,新約聖經描述說我們憑著本性都是不想要有上帝的,我們不想聽祂說話,我們也不想了解祂說了甚麼,我們只想遠離祂的話語,我們原本都是敵對上帝的人。
也因此,當上帝說話,祂所說的話,對某些人來說是救贖,對另一些人來說則是審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