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

12.賣耶穌的加略人猶大。 

 

加略人猶大、背叛者,又稱猶大,

在《新約》中是耶穌最初的十二門徒之一。

受猶太公會三十塊銀錢賄賂親吻並背叛耶穌。

他的名字常用來指代背叛。

 

雖然猶大的死法有很多說法,傳統上認為他背叛後自絞,如《馬太福音》中記載。

他在十二使徒中的地位日後由馬提亞替代。

 

雖然猶大在福音書中臭名昭著,但在基督教歷史上頗有爭議。

例如,猶大的背叛導致耶穌受難以及之後的復活,從傳統神學上講耶穌死而復活為全人類帶來拯救。

而異端諾斯底主義則認為猶大為人類帶來救贖,稱讚他是最佳使徒。

 

 

聖經有關的敘述

 

作為使徒

猶大在對觀福音、約翰福音和使徒行傳開頭提及。

猶大在新約時期是個非常普遍的俗名。

不應將加略人猶大與十二使徒中的猶達·達陡或猶大·多馬混淆。

 

馬太、馬可和路加福音稱耶穌派出「十二」(包括猶大)能夠戰勝邪靈、醫病的使徒去傳道:

很明顯,猶大和其餘十一使徒一道行動。

奧利振在評論《約翰福音》時認為猶大在背叛之前和其他使徒一樣都是自信十足。

然而,在約翰福音中,猶大形象與他人不同,由於講道深奧難懂,許多門徒不再跟隨耶穌,耶穌就問十二門徒要不要退出。

西門·彼得代表發言:「主阿、你有永生之道、我們還歸從誰呢。」

但耶穌看了看後稱其中一位是「魔鬼」。

 

馬太對猶大背叛直言受賄「三十塊銀錢」,用親吻來向大祭司該亞法打報告,後者隨即將耶穌轉交給本丟·彼拉多的士卒。

 

《馬可福音》稱祭司長想要逮捕耶穌,但因怕生亂不敢在逾越節期間下手。

於是,他們在節日前趁天黑捉人。

據路加記錄,此時魔鬼進入猶大的心。

 

據《約翰福音》記錄,猶大拿著使徒的錢袋子,但沒有提及三十銀錢的事情。

福音書作者就《約翰福音》第12章第5節至第6節參評論稱猶大說要給窮人施捨,但事實上他自己貪污。

但在《約翰福音》第13章第27節至第30節參中,猶大離開大家前去密謀,一些門徒以為猶大是去買東西或做慈善。

 

上吊自盡

對猶大死法的敘述各不相同,包括兩部正典之間存在差異:

 

《馬太福音》第27章第3節至第10節參中稱猶大把錢還給祭司,隨後上吊自殺。

祭司用錢購買窰戶的一塊田。福音書稱這樣滿足了先知的預言。

《使徒行傳》第1章第18節至第19節參中稱猶大錢買了一塊地,但「身子仆倒、肚腹崩裂、腸子都流出來」。

這片地叫亞革大馬、就是「血田」。

 

背信棄義

一位門徒背叛耶穌被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真實可信的,根據尷尬標準,早期教會不大會編造這種傳統,因為這傷了耶穌的面子。

 

猶大背叛耶穌有幾種解釋。

在最早的記錄《馬可福音》中,他跑到祭司長那裡告發,得到銀錢報酬,但這筆報酬是否是動機不得而知。

在《馬太福音》中,他問及告發能得到什麼。

在《路加福音》和《約翰福音》中,猶大被魔鬼附身而背信棄義。

《約翰福音》提到猶大抱怨膏抹耶穌的香水太貴,可以將錢捐助窮人,但補充道猶大掌管錢財卻監守自盜。

 

另一個解釋是猶大希望耶穌能夠推翻羅馬在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。

如此看來,猶大是個幻滅失望的門徒,背叛耶穌不是因為貪財而是愛國,但耶穌不予以滿足。

或者說耶穌使局勢不安,很可能導致與羅馬當局關係緊張,人們認為應該在逾越節後壓制一下,這樣大家回去後混亂就能消退。

 

福音書中提及耶穌預見到並默許猶大背叛。

一個解釋稱這是成全上帝的旨意。

另一個是無論背叛與否,耶穌註定受難。

一份公元200年的科普特紙莎草《猶大福音》於2006年4月翻譯,稱耶穌讓猶大背叛他,但一些學者對此表示質疑。

 

猶大成了哲學寫作的主題,包括伯特蘭·羅素的《罪惡問題》和豪爾赫·博爾赫斯的短篇故事《猶大三見》。

他們提出各種思想上的矛盾及猶大行為和永刑的差異。

布魯斯·賴興巴赫認為如果耶穌預見猶大背叛,那麼背叛就不是自由意志行為,因此不應該受到譴責。

反駁稱即便背叛可以預見,並不代表猶大不能使用自己的自由意志。

另一些學者認為猶大是遵行上帝的旨意。

福音書似乎在說猶大滿足了上帝的要求,「但賣人子的人有禍了,那人不生在世上倒好」。

這種說法的難在其中的悖論:如果猶大不出生,人子就不照「經上指著他所寫的」那麼做。

這種護道說法得出猶大的行為是必然的,但會被詛咒。

 

德西德里烏斯·伊拉斯謨認為猶大能夠改變意志,進行自由選擇,

但馬丁·路德認為猶大冥頑不化。

約翰·加爾文認為猶大註定被詛咒,但質疑他的罪孽:「當然在猶大的背叛中這不正確,因為上帝自己將兒子交付死亡,將罪孽歸給上帝而不是將救贖功勞歸給猶大。」

天主教在猶大被詛咒上沒有意見。

梵蒂岡只是宣稱個人永恆拯救是來自聖徒的正典。

沒有什麼’詛咒正典’,也沒有什麼詛咒猶大的官方宣言。

 

有猜想認為猶大被詛咒可能不是來自背叛耶穌,而是絕望以致尋短見,從福音書中看似乎這樣。

但這種說法也有問題,因為在自殺之前,猶大就被耶穌詛咒了。

但這種說法迴避了猶大命定行為導致全人類得救,自己被詛咒的悖論。

 

偽經

 

《猶大自縊》,詹姆斯·迪索繪

秘傳組織對猶大興趣極大,如許多諾斯底派系。

愛任紐記錄了一個諾斯底派系的信仰,該隱派認為猶大是索菲亞神聖智慧的工具,導致造物主的嫉恨。

他對耶穌的背叛勝過了物質世界。該隱派日後分裂成兩派,對耶穌終極意義產生分歧。

 

《猶大福音》

主條目:猶大福音

《猶大福音》失傳已久,原文應由希臘文寫成,但在1978年有人在埃及貝尼馬薩附近的洞穴中發現,是古柯普特文莎草紙的譯本。經碳14測定確定為公元280年(誤差±50年)的文本。2006年4月,當美國《國家地理》將其出版,並冠名《猶大福音》時引發世界轟動。該版包含支離破碎的抄本圖像和相關專家和觀察人員的分析注釋,但沒有完全翻譯。文章介紹稱:「失傳了1,700年之久的古老文字稱耶穌的背叛者是他最真摯的門徒。」其中記述猶大應耶穌的要求而出賣耶穌,目的是為了幫助耶穌蛻除肉體的束縛,從而釋放神性。文章也給出證據,認為原始文檔約在公元二世紀:「在公元180年左右,里昂主教愛任紐在當時的羅馬高盧,寫了長篇大論《反對異端》,[其中他攻擊]一部『虛構歷史』,『仿造猶大福音的風格。』」

 

在雜誌出版之前,其它新聞媒體也做出類似報導,節選了一部分內容公布。

 

2007年12月,艾譜莉·德柯尼克在《紐約時報》的社論對頁版發表文章,認為《國家地理》翻譯有嚴重瑕疵:例如,《國家地理》譯本稱猶大是「daimon」,專家翻譯成了「spirit」。但普遍來說,「spirit」對應的是「pneuma」,而在諾斯底文獻中「daimon」總是對應為「demon」。國家地理協會回應道:「艾譜莉·D·德柯尼克所提及的所有翻譯問題都在流行本和評論本中加以腳註。」在隨後的研究和相關出版中,評論家瓊·阿柯希娜質疑不可告人的秘密是否取代了歷史分析,如發表《猶大福音》是不是想要撤回古代反猶主義罪名。她認為當下經文原旨主義和修正主義之間的衝突實在是幼稚,因為經文不靠譜。因此,她斷言:「人們一邊解釋一邊詐騙。問題不是修正《聖經》而是修正我們自己。」另一些學者質疑《國家地理》專家們對《猶大福音》最初的譯文和解釋。

 

鑒於《猶大福音》的成書時間和其他福音書相比較晚,以及書中對耶穌言行的描述和其他福音書相差甚大,學者和宗教界人士[誰?]幾乎一致認定《猶大福音》並非正典,而是後人所編纂的偽經。

 

《巴拿巴福音》

主條目:巴拿巴福音

據中世紀《巴拿巴福音》副本(最早的為15世紀),釘十字架的不是耶穌而是猶大。它稱猶大與耶穌換臉,而遭到背叛的耶穌被羅馬兵丁拿去後升入天堂。換臉後的猶大與耶穌十分相像,以至於門徒和耶穌的母親瑪利亞都沒認出來。猶大的身體被埋三天後被盜,耶穌死而復活的流言遍地。耶穌在第三重天得到消息,禱告上帝回到世界,與眾人團聚,說明真相。之後,耶穌再次升入天堂,末了以正義君王身份降臨。

 

該福音被大多數基督徒認為是後期偽造的假貨;不過,一些學者認為它存留了一些先前的偽經成分(可能是諾斯底、以便尼或四福音合參),編造出與伊斯蘭教條相近的故事。一些穆斯林認為它包含了原始使徒壓抑的版本。一些伊斯蘭組織對此引述來支持伊斯蘭版爾撒觀。

 

代表和象徵

 

約維爾施洗聖約翰教堂的猶大頭頂黑洞

猶大在許多語言中成了叛徒的同義詞,猶大也成了西方文學中叛徒的原型。幾乎所有提及猶大的文學都會講述耶穌受難的故事,包括現代小說和電影。

 

在東正教神聖周三的聖詩中(在復活節前的周三),一位婦女用昂貴的香水膏抹耶穌,並含淚給他洗腳,猶大與她做了對比。據《約翰福音》,猶大抗議奢靡浪費,認為應該睭濟窮人。隨後,猶大受賄,向大祭司告發。神聖周三的聖詩對比二人,鼓勵信徒遠離墮落門徒,學習瑪麗的懺悔。同時,周三也是齋戒日,禁戒肉、奶或橄欖油等來反思猶大的背叛。準備接受聖餐禮的禱告也提及猶大的背叛:「我不會向敵人告發你的秘密,也不會像猶大那樣用親吻來背叛,但要像十字架上的小偷那樣向你懺悔。」